参考书籍 考试题型 学科排名
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 报考条件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分数线
就业前景 复试调剂 经验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简章 专业目录 报录比例
院系介绍 名师风采 复试试题
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日期:2011-11-16] 来源:博仁教育  作者:lhj [字体: ]

一、 中央官制

矛盾核心:皇相权之争

(一)发展演变
1、秦朝——建立
2、两汉——巩固
3、隋唐——完善
4、北宋——加强
5、元朝——新发展
6、明清——强化至顶峰

(二)具体内容
1、秦朝:皇帝制(五德终始说,封禅),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两汉魏晋:汉承秦制
决策中枢机构的变化: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汉成帝,尚书四曹);曹魏秘书监到中书省(中书、尚书、门下);刘宋中书舍人
监察:汉武帝司隶校尉(京师百官,三辅,三河,弘农七郡)
曹魏校事
王莽改制:五等爵
3、隋唐:三省六部制 (注意:隋和唐的名称区别;实行的意义)07 年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
隋:内史,门下,尚书(吏,礼,兵,都官-刑,度支-民,工)
唐:尚书(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门下;政事堂-中书门下 09年材料宋
意义:中国官制史上的新阶段,中央集权化的体现。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执政和决策水平。
4、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 (二府,计相)
官职差遣,冗官(09年名解,“三冗”问题)
辽:南北官制(藩汉分治)
5、元朝:设中书省(领六部)、枢密院(军事)、札鲁忽赤(刑政)、御史台(监察)
宣政院(佛教,吐蕃军政民事,11年名解)、崇福司(也里可温)
6、明清:明废丞相、设内阁(票拟);“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07年选择;通政使司(内外廷);厂卫制度(锦衣卫,北镇抚司,东厂,西厂,内行厂),六科给事中
清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09年 名解)到军机处;秘密建储;内阁(内三院)和六部;理藩院(蒙古,俄):内务府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矛盾核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一)发展演变
尽管有反复,总体上中央集权呈加强之势。

(二)具体内容
1、西周:分封制
2、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3、秦朝: 郡县制(郡守,郡尉,郡监;县令,县尉,县丞;乡亭里)
4、西汉: 郡国并行制 (吴楚七王之乱;推恩令 07年名解,酎金夺爵;《左官律》和《附议法》) (10年简答西汉诸侯王问题)
东汉末: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
州的设置及性质的变化: 西汉武帝始置州部刺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制度,东汉光武帝加强州部刺史制度,而到东汉末黄巾起义后变为地方行政区。
5.魏晋南北朝:多沿州郡县制
东晋南朝:自永嘉之乱后,出现侨州郡县这一特殊制度。当时因北方战乱,大批北人举族南徙长江中下 游定居避乱,其聚居区仍沿用北方原籍的州郡县旧名,于是各地出现大量侨州、侨郡、侨县,造成地方政治制度混乱。
土断:庚戌土断(桓温);义熙土断(刘裕)
北朝: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邻里党)
刘宋:典签(监察)
5、隋唐:隋 州(郡)县制
唐 州县制
道的设置及变化:唐初将全国按山川地势分为10道, 后增至15道。设道之初仅由中央派监察大员不定期赴多事地区视察,未成定制。至开元时始置各道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如汉刺史。后因边患频增,为加强边帅权力,使边境节度使兼任道采访使,且兼辖州县事务。至此,节度使制度产生,渐成割据之势。
安史之乱;平叛后,节度使制已行于全国,形成道(方镇)、州府、县三级政区。
边缘地设置总管或都督,兼管军民。(都督府与都护府)
6、北宋:地方分权
知州、通判;知县
转运使(路)
军权集于中央
补充:路—州、府、军、监—县三级政区。路以水陆转运使为行政长官,又置安抚使、刑狱使、常平使,分掌兵、刑、市场平□与盐铁专卖,恢复秦汉以来地方分权而治的状况。府州机构沿袭唐代。军原为五代时的军区,后因兼理民政而成为行政区,仍保留军的旧名。监多半设于工矿地区,以加强矿产开发的管理。
辽:头下军州
金:猛安谋克制
蒙古:千户制
7、元朝:行省制度(08年简答)
行省,路府州县(达鲁花赤,2009年选择);腹里(山东,山西,河北)
澎湖巡检司、在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
8、明朝:废行省,设三司(13个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里甲制(自治,110户,10户);在西藏的卫所制、僧官制;在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及部分推行改土归流;在东北地区设置奴尔干都司;蒙古朵颜三卫
9、清朝:省(18行省)道府县四级,特别行政区。总督、巡抚、将军(新疆、东北)、办事大臣、提督学政(学台);保甲(牌甲保,10),宗族;在西藏确立册封达赖、班禅、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 07名解;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在蒙古实行盟旗制(盟的性质,扎萨克)等。

三、选官制度和官员考核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
2、战国: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任免制;俸禄制;上计制;玺符制
3、汉:汉初,吏多军功,郎官(任子和赀选);汉武帝察举制(董仲舒,孝廉),兴太学;东汉察举,征辟(辟召)-累世公卿,世族地主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08年材料)-门阀士族(11年 选择王与马);梁武帝,通经选才;北魏,停年格(崔亮);西魏北周,“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苏绰)
5、隋唐:科举制
隋文帝:考试选士 “明经”“秀才”
隋炀帝:进士科
唐:国子监,六学
常举:六科 每年 明经、进士 道举 吏部到礼部 铨选
制举:皇帝
武则天:殿试和武举
玄宗:整饬吏治诏,县令
科举选官的意义
6、北宋:科举制,殿试成为定制;王安石变法(相关涉及07年选择,10年的名解)对科举制的改革(精贡举,选经济之才;三舍法;废明经,明法科)
7.辽金元:
仿汉制,多是为汉人开设,与民族政策有关
8、明清:
明: 国子学 国子监 ;武学、宗学、三氏学、卫学、四夷馆等。书院(洙泗、尼山)
八股取士 07 材料 科举制 唐宋 明清 清末
张居正改革:整顿学证,禁毁书院
清:特简,会推,荫袭,举荐
科举:康熙增特科;康乾南巡召试
捐官
官缺制
大计;京察;军政


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


1、秦朝:设御史大夫(司法审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汉武帝 十三州部刺史,司隶校尉
光武帝:刺史、司隶校尉权重加大
3.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曹魏 曹操校事和刺奸之职;御史台
刘宋:典签
4.隋唐:唐御史台,唐太宗道的设立
3、北宋:审官院、审刑院
通判的设立及职能(知州的监督);
4、元朝: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5、明朝: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地方监察;厂卫特务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视。

此外,一些相关知识点需要大家自己进行总结:
1.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07年“南衙北司之争”;2010年英宗两个年号
3.历朝的农民起义的一些具体知识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斗争),比如口号,引发原因等
2008年名解 三饷加派;2009年,东汉末年发动黄巾起义的民间教派是太平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hj | 阅读:
相关新闻       历史学考研 历史学考研真题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