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 考试题型 学科排名
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 报考条件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分数线
就业前景 复试调剂 经验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简章 专业目录 报录比例
院系介绍 名师风采 复试试题
背景:
阅读新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日期:2011-12-06] 来源:博仁教育  作者:lbx [字体: ]

  一、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也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平民教育等。


  (二)进步刊物和进步社团的大量涌现是新文化运动高涨的另一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客观基础。如《新青年》、《每周评论》、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湘江评论》、《新社会》、《少年世界》;北京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湖南的新民学会、湖北的利群学社、天津的觉悟社等。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李大钊、陈独秀等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1918年7月,他撰写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1918年11月发表《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的先进分子已经开始系统深入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于1920年3月发表《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一文,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的人口问题。同年5月,陈独秀在《劳动和觉悟》的演说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主张。9月,陈独秀发表了《谈政治》一文,表明了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信仰,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发动革命,占据国家领导地位,才能摆脱被资产阶级压迫的地位。

 
  留学生也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运动。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主持创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则于同年5月在上海发起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北京、上海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南陈北李”的局面。


  (二)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争论


  1.“问题”与“主义”之争

  1919年7月2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反对知识分子高谈“主义”,认为对社会的改造应落在具体问题之上。同年8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对胡适的观点加以驳斥。


  2.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论战


  亦称社会主义论战。源于1920年9月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罗素反对阶级斗争,宣扬基尔特社会主义。以中国实业不发达为由,主张中国不应实行社会主义。受到张东荪、梁启超的追捧。他们表面上研究社会主义,实际宣传改良主义。对此,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予以反击。


  3.无政府主义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

  其代表人物黄凌霜在《马克思学说的批评》一文中指责马克思的理论缺乏事实依据,前后矛盾,而社会主义的制度则是压制个人自由的工具。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bx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