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籍 考试题型 学科排名
考试科目 专业方向 报考条件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分数线
就业前景 复试调剂 经验分享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招生简章 专业目录 报录比例
院系介绍 名师风采 复试试题
背景:
阅读新闻

313历史学考研资料重大战事

[日期:2011-12-30] 来源:博仁教育  作者:lbx [字体: ]


1、中国古代重大战事
⑴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武王以姜尚、周公旦为辅,联合其他诸族积极准备推翻商王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亲征,自孟津渡黄河,于朝歌南郊牧野展开决战,商军士兵临阵倒戈,商纣大败,自焚而死,商覆灭。周朝建立,史称西周。
⑵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
城濮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32年,是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是由于晋军善于“伐谋”、“伐交”,并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正确的扬长避短、后发制人的方针,从而最终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取威定霸”,雄踞中原。
桂陵之战:魏国自恃强大,不断进攻韩、赵,三国联盟破裂,公元前354年,魏攻赵,齐国出兵相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孙膑是著名的军事家,他与田忌谋略,西攻魏国,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阻截,大败,主将庞涓被擒,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称于世。
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齐国又出兵相救,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迎击齐军,齐军用孙膑之计,诈败,魏军紧追至马陵,中齐军埋伏,魏军大乱,死者无数,庞涓自杀,太子申被虏。
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秦国攻韩国,韩向赵求救,赵派大将军廉颇率军进驻长平,廉颇采取坚壁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秦军久攻不下,两军长期对峙,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知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他一到长平,就改守为攻,向秦全面出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另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40余万被俘,白起将其全部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⑶秦灭六国的战争:
秦国从公元前236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
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秦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
⑷楚汉战争:时间、性质、刘胜项败的原因、历史启示
公元前206年八月至前202年十二月,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刘胜项败的原因:
第一、在战略战术上,刘邦建立了一块相对稳定的能够提供兵源和粮食的根据地—川蜀及关中,项羽的后方地盘虽大,但有十几个割据方国充塞其中,矛盾重重,愈演愈烈,项羽孤军远征,供应不足,军力消耗无法补充,给刘邦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创造了条件。
第二、在政治思想上,刘邦较项羽进步,项羽是反动的,刘邦通过“王朝天命论”证实自己是天命所归,同时在根据地实行一系列旨在得到人民支持的措施,如约法三章,深得民心;而项羽入咸阳后,杀秦王子婴,抢财宝,掳妇女,烧阿房宫,激起关中人民的愤慨。
第三、在管理和用人上,刘邦善于用人,做到守有贤相,谋有良臣,战有猛将,最终由弱变强,战胜项羽;而项羽迷信武力、缺乏远见,刚愎自用,嫉贤妒能,逼走很多人才,又残暴好杀,致使众叛亲离,日益孤立。
第四、在对机会的把握下,刘邦巧占咸阳后,项羽错过了攻打刘邦的机会,后来又错过了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的机会,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⑸两汉北击匈奴的战争:时间、结果
汉武帝时三次反击匈奴: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派大将军卫青出兵云中,大败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派霍去病出兵陇西,入匈奴千余里,大获全胜;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由卫青、霍去病分东西两路北进,全歼匈奴主力。前51年,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迁,前33年,王昭君嫁呼韩邪单于,此后数十年,匈奴人没有再扰乱边疆,汉政府也没再对匈奴用兵。
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间、作战双方、双方胜败原因、特点、影响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
的战争。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曹操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附近的乌巢,
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
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官渡之战系历史上以弱性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以火攻取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公元208年,曹操率
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南方,曹军迅速占领荆州,刘备退守樊口,曹军兵临长江,进逼江
东孙权,孙权派周瑜率军联合刘备在赤壁与曹军决战,周瑜用火攻大败曹军,此后曹操退守
中原,孙权固守江东,刘备占领荆、益二州,三足之势形成。
⑺淝水之战:时间、作战双方、前秦失败的原因、对当时政局的影响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八十余万试图一举灭掉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迎战于淝水。结果东晋以弱胜强,击败企图统一全国的前秦。此役确立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影响:淝水一战,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⑻唐朝北击突厥的战争:时间、结果、影响
唐朝建立以后,突厥贵族不断袭扰内地,公元629年,唐太宗命李靖率众分道大举出击,颉利可汗兵败被俘,东突厥灭亡。
西突厥建立后,历代可汗大肆用兵,控制西域,严重阻碍中西交通,公元657年,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出兵西域,大胜,西突厥灭亡,唐朝重新控制整个西域地区。
⑼北宋基本统一中原的战争:时间、策略、结果
960年,北宋建立,鉴于北部辽朝军事力量强大,而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物产丰富,实力较弱,赵匡胤制订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即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
⑽澶州之战:时间、地点、作战双方、结果
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率兵二十万大举南侵。北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等人的促使下亲临前线澶州,宋军士气大振;而辽初战不利,统帅萧挞览阵亡,又有后顾之忧,于是宋辽双方议和: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河沟为界。澶渊之盟的缔结,是宋辽双方力量均势下的产物,此后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100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
⑾铁木真统一蒙古的战争:经过、结果
公元1179年——1202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
⑿蒙古及元统一战争:经过、结果
三次西征:1219-1225成吉思汗西征,1235-1244拔都西征,1253-1259旭烈兀西征。三次西征后,蒙古占领了自西亚至黑海东岸的广大地区。
⒀靖难之役:时间、结果
1399年,燕王朱棣以诛齐、黄为名,誓师北平,起靖难军,夺取了河北大部,双方军队相互征伐长达四年,史称靖难之役,最终,燕王朱棣夺取帝位,改元永乐,为明成祖。
⒁明抗倭战争:时间、将领、经过、结果
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1555年调浙江平倭,任参将。他组织一支以农民、矿工为骨干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戚家军”,此外戚继光还针对江南地形和倭寇活动的特点,创鸳鸯阵法以有效杀伤倭寇。1561年,戚继光的军队在浙江台州一带接连打了九次胜仗,全歼了那里的倭寇。后来奉调进入福建、广东,配合俞大猷的军队,打击骚扰那里的倭寇。1565年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对保卫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贡献。
俞大猷于福建、广东抗倭。
⒂清平叛(平定三藩、准葛尔、大小和卓叛乱)与(郑成功)收复台湾、反击外来侵略(两次雅克萨反击战)战争:概况、时间、结果、意义
平定三藩:清康熙初,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
时称“三藩”。“三藩”多拥重兵,久镇其地,形同割据。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下
令撤藩。吴三桂遂于十一月发动叛乱,耿精忠、尚可喜子尚之信及广西将军孙延龄先后响应。
清政府在政治上实行分化瓦解;在军事上遏制吴部于湖南,然后剪其两翼。十五年,尚之信、
耿精忠及陕甘的王辅臣相继反正,吴三桂于衡州称帝,国号周,年号昭武,开科取士。寻吴
三桂病死,孙世璠嗣位于贵阳,改年号洪化。十九年吴世璠败走云南。次年,清军入昆明,
吴世璠自杀,三藩乱平。耿精忠、尚之信等被处死,藩产入官,尽撤藩军入北京。寻于福州、
广州、荆州设八旗驻防,以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准葛尔:准葛尔部地处伊犁一带,是蒙古一部,康熙年间,葛尔丹势力日益强大,在沙俄
的支持下自称可汗,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归附,又进兵漠南蒙古,打到离北京700里的
乌兰木通,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先后三次亲征,葛尔丹大败自尽,余部仍长期与清为敌,
雍正、乾隆年间,多次交兵,直到1759年,在彻底消灭,实现了西北边疆局势的稳定。
大小和卓叛乱:清朝平定准葛尔叛乱时,原来被准葛尔俘虏的维吾尔族首领大和卓木逃回
老家,纠集上层统治分子,发动反清暴乱,清政府出兵镇压,大获全胜,统一了新疆,加强
了对天山南路的统治。
1820年,大和卓木的孙子张格尔在英国殖民者的直接支持下,煽动维族上层发动武装叛乱,
清政府出兵镇压,在各族人民,尤其是维吾尔族人民的帮助下,打败了叛军,英国殖民者的
侵略阴谋也随之破产。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入关后,郑成功以南澳为根据地,组织抗清力量,很快发展壮大。
1661年,从厦门移驻金门,部署军队,准备进攻台湾,在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支持下,
打退了荷兰殖民者,占领了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揆一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结束
了荷兰侵略者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促进了
台湾的发展。
两次雅克萨反击战: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十五年两次发起雅克萨反击战。
康熙二十八年,中俄双方于尼布楚正式谈判,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东段边界以格
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
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拆除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修筑的据点,撤出侵入的军队。
清政府则放弃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一带领土。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
待后议。条约还规定两国商旅凡持有护照者可过界互市贸易,往来不禁。尼布楚条约签订后,
中俄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交往,贸易得到较大发展。
2、古代战争的分类
⑴反对民族压迫掠夺的战争:两汉北击匈奴、完颜阿骨打抗辽、两宋抗金战争等,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安全,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⑵反对分裂、平定叛乱的战争:唐朝北击突厥的战争、清朝平叛战争,这些战争平定了叛乱,维护了边境的安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
⑶民族争霸、征服战争: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楚汉战争、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淝水之战、唐末藩镇割据混战、五代十国间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辽宋夏金间的战争、蒙古政权西征等。这些战争造成社会动荡或国家分裂,广大人民群众被迫卷入战争,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因此是非正义的、反动的战争。
⑷抵御外国异族入侵的自卫战争:明朝抗倭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雅克萨反击战等,这些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
⑸民族统一战争:秦灭六国战争、西晋灭吴战争、隋灭陈战争、蒙古及元统一战争等,这些战争是为了结束国家分裂,实现统一,主流是正义的战争。
3、对古代战争的评价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民族之间发生战争时不可避免的,这是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和最高形式,同时也受到阶级斗争的影响和制约。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犹如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一国之内的问题,不是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交战双方没有“内”、“外”之别,但战争有是非之分。在评判时,不宜使用“侵略”与“反侵略”、“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以及“亡国”的提法,而是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区别。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是正义的。相反,民族政权之间为推行民族压迫掠夺而进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而且战争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变,如女真族兴起后,反抗辽的剥削和压迫,进行的抗辽战争是正义的;但金建立后为达到奴役和掠夺为目的而继续对辽用兵,此后又对宋用兵,就转变为非正义的战争。具有正义性的民族战争,在解决民族矛盾、促进统一、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它和非正义战争同样要付出很大代价,最终遭受灾难的还是各族人民。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bx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